重複記憶法:為何間隔重複是長期學習的關鍵

重複不是多餘

如果你曾在課堂上想過:「我們不是已經學過這個了嗎?」那你並不孤單。但在學習上,重複不只是有幫助——它是必要的。大腦需要多次接觸資訊,才能將其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。不過,你如何重複,和你是否重複一樣重要。與其死記硬背,把複習分散在一段時間內,科學證實會更有效。

間隔重複背後的科學

這個概念有數十年的認知研究作為支撐。「間隔效應」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·艾賓浩斯在 19 世紀末提出,顯示我們在以逐漸增加的時間間隔進行複習時,比起一次性學習,能記得更牢。較新的研究,例如 Cepeda 等人於 2006 年發表在《心理科學》的研究,也證實與密集學習(即臨時抱佛腳)相比,分散複習能顯著提升長期記憶。大腦在休息期間能更有效地鞏固記憶,讓每一次重複接觸都比前一次更有效。

如何使用

要將間隔重複應用於實際學習中,學習者可以在初次接觸教材後不久進行第一次複習,接著在一天後、幾天後、一週後等時間點再次複習——每次都逐漸拉長間隔。這樣的安排能利用大腦自然的遺忘曲線,在資訊即將淡化時加以強化。像是抽認卡、應用程式(例如 Anki 或 Quizlet)以及複習紀錄等工具,都能讓這個過程變得既簡單又高效。

明智地重複以加深記憶

重複並不代表盲目操練。當有計畫地間隔複習時,每一次複習都能加深理解並強化記憶。語言學習者尤其受益於這種方法,因為詞彙、文法和發音只有在持續定期複習時才能牢固掌握。所以下次當你回去複習「已經學過的東西」時,記住——這不是退步,而是偽裝成進步的一大步。

 


參考文獻

Cepeda, N. J., Pashler, H., Vul, E., Wixted, J. T., & Rohrer, D. (2006). 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: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32(3), 354–380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33-2909.132.3.354

Ebbinghaus, H. (1913). Memory: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(H. A. Ruger & C. E. Bussenius, Trans.). Teachers College, Columbia University. (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85)